第五百二十八章 心爱与念佛-《一名隐士的前半生》
第(2/3)页
如果我们觉得我们的女朋友不高兴,我们会表现出很关心的样子,那不是因为我们爱她,那是因为作为我们身边的重要人物,她的不开心早晚会波及我们自己。会搞乱我们的计划,我们晚上的计划可能就泡汤了。我们很怕这种麻烦。这只是我们为了避免自我受伤采取的措施。
如同多数父母强迫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肩负荣耀家族的使命。这其实是全然的自私。我不认为他们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过。他们不过是希望让孩子满足他们的自我,重建他们失败的人生。
在爱情里,我们也是如此,我们希望对方全然满足我们的自我。我们之所以爱对方,因为对方爱我们几乎像我们爱自己一样,我们在他这里可以体会自我被全然满足的快感。但好景不长,很快,因为对方也是自私的,他来我们这里也是为了满足他的自我。
因此,当最初的冲动慢慢停滞下来之后,双方都开始看到对方的一点真面目。那时候双方都开始要求对方提供不少于自己的爱的爱,这是潜规则,你当然不会说:我给了你这么多,所以你也必须给我这么多。但没有说不代表你没有想。一切都心照不宣。
双方关系最佳时期可能就是双方收支比较平衡的时期。但很快,我们被其他事情分心了,其中一方可能不能及时提供对方所希望的那么多爱了。这个时候,另一方就会感觉不安全。争吵就可能发生。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上,发生在我们的爱情和亲情上。
如果双方收支已经到了差异巨大的时候,这个时候,我们就会倾向于建立一段新的感情以维持自我的养料。这就是我们的爱。我们是这样的人,即使我们在墙上画了一朵花,我们都会希望它得到别人的关注,每次路过我们都会提醒其他人:那是我画的。因为我们有期待,我们期待收到几句赞美。
我们在这里猜想一下圣者的爱,依据佛教的理论,如佛陀一般的圣者已经证悟无我,他没有一个自我需要被满足。因此,他不需要通过结婚,或是建立家庭,结交朋友来摄取安全感。他呆在黑暗里也不会怕黑。他也不需要电影音乐来娱乐自己。
想象一下没有自我的人,他没有自他分别,他不认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,我们认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,无非是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我们需要这些重要的角色,我们的自我的大部分食物都由他们提供,因此经营好与这些重要人物的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显得尤为重要。而一个成就者,他不需要讨好任何人,因为他无需从他们那里获取自我的食物。
一个完全无我的人,一个视你如他自己的人,他爱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样化,但他最关心的当然是让你获得和他一样的解脱。为此他可以和你一起喝酒,也可能揍你一顿,可能给你讲佛法,也可能和你讨论女人,只要可以将你导向解脱,他不在乎做任何事。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种回报,因为他没有自我需要被餵养。他不需要计算付出的爱和收到的爱是否均衡,因此他的爱是真正的爱,而不是我们假模假式的爱。
我们当然不是圣者,我们都是普通人,包括我,包括在坐的各位。但我们如何观察哪种爱更广大更无私呢?
有一个标志,就是随喜的能力。别人哪怕有一点好处,都要赞叹或者发自内心的欢喜。这种欢喜所表达的爱,可以说是推广到外面的所有人了,这就是去掉自我,无私之爱的开始。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,随喜的功德。
随喜的功德非常大,但若只是嘴上随喜是没有福德的,只有从内心里真正随喜他人的功德才能得到同样的利益。
别人做善事好事,自己的心里能真正随之欢喜,自然而不造作,好比一个母亲特别执着自己的孩子,特别希望孩子有出息,当有一天孩子成功了、升官发财了,母亲一定会随之欢喜雀跃。只是这种随喜是自私的,不是此处讲的随喜。
众生做了善事,得到了利益,有了改变;或道友真有功德,得到了大家的认同,上师表扬了,认定为辅导师、法师了,虽然自己没有善根和功德,没有得到上师的表扬,也没有被认定为辅导师、法师,但是自己心里还是特别欢喜:太开心了,今天我要多吃点,多做点菜,这叫随喜。这种人一定是放下了自我的人。如果尚且有自我的观点,以自我为中心,不可能生起这种心,所以随喜没有那么容易。
“随喜、随喜……”你也随喜,他也随喜,实际上都是嘴上的功夫。随喜是好事,但是否是真的尚需考量!是表里如一吗?你们随喜太多了,所以让我产生了怀疑:我修了这么多年还随喜不起来,这些人怎么这么能随喜呢?你们说随喜的时候,观察一下自己的心,是不是真的随喜?没有吧!不嫉妒已经“阿弥陀佛”了,背后不诽谤就可以给你磕头了。
其实,很多人的随喜都是假的,如果真能做到随喜,也是放下自我的方法。尽管我们现在做不到,但也要学,尽量如法随喜,哪怕能做到一两次也可以;无法对所有的人随喜,对身边最近的人随喜也可以。这样慢慢学,慢慢练,真的就能生起随喜心,这也是一种方法和窍诀。
若真的生起了随喜心,就像孩子升官发财了,母亲也心生欢喜一样,这样得到的利益是相同的。如果他欢喜你也欢喜,就一样了。只有你心欢喜、快乐了,这才是真正得到的,其他都是身外之物,有无、得失都是暂时的。
我们生活、工作、修行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快乐,若通过随喜开心了、快乐了,这是一种殊胜的修行。不能轻视随喜,因为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。如果能做到,说明你已经战胜了自我,那你的开心快乐都是恒常的。
但是,随喜这种能力并不是你可以装出来的,因为不避免的嫉妒、烦恼与嗔恨,总会偷袭我们的内心,我们的内心积累了太多的负面能力,需要有一把扫帚,来清扫它。那么,这个扫帚是什么呢?我的建议与体会,就是念佛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