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越疯人院-《读美文库——天才在左疯子在右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明显地抗拒与病人进行正面的沟通,比如其中一名被试记录,当他见到医院的精神病学家,并迎上去,非常礼貌地问“医生您好,我想请问一下,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球主人?”时,对方的反应是:“你好,戴夫,今天天气真不错,你感觉如何?”边说着,边径直往前走,根本没有丝毫要停下来聊聊的意思。

    统计数据则更让人惊讶,有70%的精神病学家和接近90%的护士在与被试正面“交锋”的时候,都是充耳不闻继续前行,避免与病人有任何正面接触。能够有目光接触的精神病学家只占了23%,而能够停下来聊聊天的百分比只有2%。

    事件三:与交流的严重匮乏成反比的是药物的丰富和充量。

    8名被试入院期间,共拿到了2100片药片,当然他们不会将这些药吃下去。而且几乎所有被试都发现,那些真病人,也有很多拒绝吃药,在医护人员走了之后,将药片扔到了马桶里。

    事件四:还有一名被试记录了一件八卦的事情。有一天,一名负责值守活动区的护士的衣服没有穿好,于是她当着活动区几十个男病人的面扣胸罩的扣子并调整她的胸罩,完全不避讳男女有别。她这么做并不是放荡,而是在她眼中,这些人就不是什么正常的男人。

    被试记录下的很多细节听起来都很有意思,甚至有些好笑,但深入思考,却让人有些不寒而栗,如果这不是一个实验,如果这几个假病人真的是意外,或者由于一些特别的原因而进入到了精神病院,照这种状况,他们岂不是无辜地被贴上了“精神分裂症”的标签?

    如果他们不是因为胸有成竹,知道自己在做实验,知道即便自己不能获得精神病院的正规释放,也会有相应机构来“解救”

    自己,他们还会不会那么淡定地表现得像一个正常人?如果一直没有得到释放,他们会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情绪失控,最终变成一名精神病患者?

    无怪乎一些影视作品会借鉴这样的题材了,将正常人送到精神病院,很可能假戏真做地把人逼疯!

    天才疯子的烧脑逻辑

    罗森汉恩的实验非常有力地证明了,哪怕是在国家公立的精神病院,正常人也无法与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区别开来。但他并没有将责任归咎于鉴定专家“学艺不精”,实际上,在过于强大的精神病机构中,医务人员对个体的判断很容易出现“思维定势”,即“既然来到这里,就一定是有病”。

    这种“有病假设论”不但局限了鉴定专家们的思维,同时也局限了他们给出的治疗方法。先把一个人假设成为有病,再慢慢地通过治疗,缓解其病情,希望最后这个人能够康复。这是一条正常的治疗思路,可是他们都忘了,开头的笃定很容易让一些人“躺枪”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